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2019冬日計畫-歷史交藝現場

[2019冬日計畫課程分享part 2---歷史交藝現場]

這是 緩生活,暖日子。第一次離開熟悉的新竹來到台南場域開課程,
很幸運來到 圈在院子裏充滿豐沛能量的場地,
如同院子裡壯碩的植物般在這裡接受滿滿的養分,
踏出百年老木門開始,探詢著百年來遺留的歷史軌跡,
最後一天各地的人們齊聚到這,共同慶祝分享這些片刻,
記得牆上的字條、孩子羞澀的分享、參與交藝用心的創作者們,
這是一段很美好的過程,
謝謝每一位參語的大人小孩,
也謝謝 圈在藝起凝聚了許多很棒的工作夥伴與此。

----------------------------



課程引言分享:
我們生活在台灣這座島嶼上,
對台灣的認識有多少呢?
回想起教科書上面談論台灣的歷史,
年表上大大小小的事件拼拼湊湊起我們認為的台灣。
書上的樣貌是從小我們對這塊土地的「知識性認知」,
背誦、筆記得以在考試中得到高分卻不容易感受到生活真實的樣子。
歷史不再是我們接觸的官方、戰爭、權利,其實還有許多市井小民與地方民情共同建構而來。
看著院子門口的手動幫浦裝置回溯至20世紀初期日本津田先生將泵浦技術輸入台灣,
遍地開花的泵浦讓台灣人在取水上更加便利,
台灣廠商也開始學習自製泵浦。
而二十一世紀的現今津田先生的後代甚至成立研究會到台灣來找尋祖父輩流傳下來的泵浦,
全台灣約莫兩百支津田泵浦,台南則保有一百多支。
從院子門口泵浦位置用想像力的雙眼透視地下,
是台南古老河道德慶溪,
數百年的歷史故事就在我們身邊,
一一找尋線索並探索悠遊其中,邀請孩子實地踏查走讀台南小巷弄,
探索歷史的過程中用好奇的眼睛與奔放的創意
將我們當下的歷史注入作品中!


2019年2月13日 星期三

2019冬日計畫-這不是一堂攝影課

這不是一堂攝影課。
是紀錄一天的過程。
搜集影像分享生活的光彩,早已成為智慧時代的習慣。
但要是,能擁有的數量有限,我們會選擇保存哪些當下?又會決定忘記什麼呢?
取捨的瞬間,感受即影即有。
參與即是創作。

------------------------------------------------------------------------------
影像紀錄已成全民運動,
但日常的我們什麼時候會拿起相機手機紀錄眼前的景象呢?
[這不是一堂攝影課]我們邀請孩子放下過往的影像紀錄方式,
透過抽象的形容詞去想像觀察那些不曾注意的或者一直錯過的日常光景,
在有限的照片未知的路徑和無法控制的時間軸裡,大家是如何取捨得呢?
回到教室裡我們討論影像帶給我們的第二層思考,
孩子們在有意識取下的十張圖像中看到什麼故事情節在裏頭?
所有的過程沒有明確的依循,有些孩子找人討論,有些孩子先觀察大家的作法再選擇,有些孩子則獨身觀察感受。

[這不是一堂攝影課]
關於課名就是要挑戰大家對於"使用相機"創作的框架,
我們誠摯的感謝所有參與的大人小孩,在如此抽象的的課程報名簡介中願意來參與,實際孩子們的迴響與回饋很大,有的孩子在寒假繼續延伸這堂課的精神創作著,會延續到日常的課程也是緩生活暖日子課程設計主軸之一。



2019冬日計畫-這不是一堂攝影課 from HAN on Vimeo.

2019年2月4日 星期一

「萬物靜觀皆自得」

🐷「萬物靜觀皆自得」🐷
     
前陣子收到一個回饋是我們在教育現場是相對冷靜的兒童教育工作者,但他們覺得有趣的是孩子還是可以享受投入在課程中,同時有許多讓人覺得幽默的方式,回去思索了許久,在教學當下我們提供了一種方式,不一定要情緒、語調起伏很大才能引起小孩的興趣,當平靜時反而能感知到更多細微的感受,過程中我們不追求一定要全程很嗨,不耐煩是一種感受,生氣是一種感受,無聊是一種感受。
 
「靜心觀自己」對心思敏感的我的日常是重要的環節,每日接受許多大人小孩的波動,需要一段屬於自己的沈澱消化時刻,結束靜心後感謝老天,並為當周有狀況的孩子及大人禱告。
 
在這凡事都要越來越快的時代,我更珍惜這些慢下來的時刻,慢下來細細品嚐才能體會到所有生命事件中的前、中、後味,才有機會看到更完整的世界觀,這也是我一直想透過藝術教育帶給孩子的。
   
—————————————————
新的一年想和大家分享[生活的藝術:內觀]這段文字:

「當我閉上眼睛試著觀察憤怒時,心中立刻浮現出憤怒的對象– 那引發憤怒的人或事。那麼,我並不是在觀察憤怒本身。我只是在觀察那個情緒的外來刺激源。這只會增長憤怒,因此這不是解決的方法。欲觀察抽象的負面情緒、抽象的情感,欲脫離引發它生起的外在對像是很難的。」
   
「這自我觀察的方法為我們展現出實相的兩個層面,內在與外在。以前,我們只是往外看,而錯失了內在的實相。我們總是往外頭尋找不快樂的原因;我們總是怪罪外在的現實,試圖改變外在的現實。由於對內在實相的無知,我們從來都不暸解,痛苦的原因存於內在,存於我們本身對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所產生的盲目反應中。」

「藉由觀察內在的實相,他教導他們只是如實地觀察自然本性。由於無明,我們不停地起反應,傷害到自己及他人。可是當智慧生起時- 如其本然地觀察實相的智慧- 這習性反應就會消逝。當我們停止盲目地反應時,我們才有能力做出正確的行動– 這行動出自於一顆平衡,能夠看見與瞭解實相的心。這樣的行動將會是正面的、有創造力的,有利於自己和他人。
智者們曾經忠告-我們必須「認識自己」。我們必須認識自己,不是僅僅在理性、概念和理論、情感或信仰的層面,盲目地接受我們所聽聞或閱讀過的。這樣的知識是不足夠的。更確切地,我們必須去體驗實相,我們必須直接體驗這身心現象的實相。」

文章引用:
https://www.tw.dhamma.org/zh-tw/參考資料/生活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