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嬰兒按摩課筆記:安撫巾

圖片引用至:http://favim.com/

我有一條破爛小毯子「香香」,打從來娘胎來到這世界就一直跟著我,睡前一定要在我手上,聽說半夜睡著還會無意識一直搓它,當我旅行時一定會在出發前將它放進保鮮袋裡,看著「香香」隨著時間越來越破,越來越小塊,而尋找和它相同的質感,卻重未尋著。

上周在討論孩子本身的觸覺需求而聊到安撫巾,
這周老師和我們探討這議題,
安撫巾又稱過渡巾,英文叫security blanket(超貼切),
安撫巾是愛的替代品,有可能是代替媽媽的角色(照顧者的陪伴,安全依附感),也可能是自己的角色。
另外有同學提到她的姪女因為媽媽生老二後去月子中心,老大後來睡前都會緊咬嘴唇,老師提到孩子需要陪伴的壓力表現可能性,讓我聯想到自己或許在過程中也是在處理生活中的許多壓力,有同學提到她的女兒結婚後就戒掉這件事,老師回饋是因為女兒有新的安全依附對象。
還有一個同學提到她的女兒高中就離開父母到其他縣市讀書,必須獨立打理生活,而她發現女兒去讀書或回到新竹也必定帶著跟她一起長大的毯子,她覺得毯子是能陪伴孩子經歷許多過渡期的精神物品。

老師說經過研究發現到長大還需要過渡物的人的特徵有:
「堅持、專注力高、情緒會突然激動」
 
但老師有邀請我釐清是習慣還是真的依賴(但真的很難釐清耶XD)

上周我很認真和老師詢問,擔心自己的孩子未來會和我一樣找不到替代的小被子,是不是該出生就先買兩條一模一樣的備用,而老師回應是,其實可以有很多條交替用,孩子就比較不容易固著於同一條被子。(頭上的燈泡亮了!)

161026補充海星星的回饋:
我小時候的「涼涼」也陪我好ㄧ段時間,小時候還被它絆倒從樓梯上摔了下來,摔斷門牙,那時候我與外婆同住,很少見到父母,後來我也忘記它到哪去了。
現在雖然沒有涼涼但我ㄧ年四季都要蓋厚被(必須包住腳)才睡的安心,覺得得到解惑,原來我的安撫巾也長大了變厚重了~顆顆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課程紀錄。蘋果樹

大學時期某個老師給我們做一個測驗,請我們畫下一顆蘋果,大多數的人用了標準畫法畫出一顆紅色的蘋果,而真實是?

這堂課先將冰蘋果放進箱子裡,希望孩子能用手去感受它的形狀質感猜測是什麼東西在箱子裡?有的孩子直接將手伸入,也有的孩子帶著一絲恐懼先觀察其它人的反應,孩子們的感受都不同,冰塊?球?蘋果?柳丁?
用眼睛往箱子裡面看看,看到一片漆黑,
用鼻子聞聞看味道,紙箱的味道搶過了蘋果的香氣,

像拆禮物興奮的打開看見裡面的紅蘋果,於是我問:「你們看過什麼顏色的蘋果?」
有的孩子很直覺得說紅色,有的孩子停頓一陣子和我說好像有黃黃的顏色,
於是我拿出了這些蘋果,用聞的確認他們的香氣:「是蘋果沒錯(笑)」

聞聞看

我們觀察它們的顏色,雙手感受它的重量,
有的孩子觀察一陣子後說:「蘋果不是圓的耶!」

接著從蘋果延伸創作出自己的蘋果樹,
創作前我們透過遊戲去感受宣紙的質地,毛筆睡覺和起床的粗細線條變化,
從樹開始延伸,用自己切的蘋果壓印,感受切下來的蘋果形狀壓印到畫面的關係。

用脖子畫畫


孩子的特質都不同,對同一事物感受也截然不同,透過這些感知體驗活動發展出截然不同的作品。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2016街大歡囍-當代X社區藝術節】├ 秋日漫遊草地藝術祭 ┤

點我到相簿
這次的集體創作方式很自由,可以和別人一起創造,可以自己創作,可以大改造前人留下的作品,所以隨著時間這社區不斷的流動著。



一到現場馬上請小幫手查西邊在哪裡,考量創作時間軸和太陽移動的狀態,將原本設定創作的場地移動到後方大樹遮蔽處,我的工作坊呈現一種你不靠近就不知道其實後面很熱鬧的狀態XD


活動開始之前只有很簡單的DEMO,希望留給孩子最大的發展空間,兩塊大帆布一塊是無中生有組,一塊是慢慢建構組XD


就這樣從無中慢慢開始

這群孩子有個目標建造了一個可以住下好友的大空間,在這空間裡慢慢出現了許多故事,時間一到他們會去上班(離開現場到公園繞繞),當房子倒了我們想像著颱風剛走,於是颱風一直來攪局,有個孩子受不了了,他說:「不要再跟我說是颱風了!」所以我們找出房子一直倒的原因,最後孩子們翻開屋頂在裡面做柱狀結構。




很開心的是許多家長看到孩子過程中如此投入和享受決定放手,原本很擔心衣服邊髒的大人最後說:「沒關係可以再買一件。」,有的家長對孩子的髒從擔心到最後大笑瘋狂拍下這難得的一刻。





考量到年齡層很廣,所以準備不同類型的媒材給不同需求的孩子創作。

皮卡丘魔咒,到處都是寶可夢的影子。


這孩子利用大家不用的廢材和現場發的氣球(的棒子)改造成一把機關槍


這孩子來的時間只剩下不完整的小紙板和我準備的裝精密儀器的特殊造型紙板,我們從造型去討論可能性,這孩子情緒很亢奮,有新的點子都會很嗨的來找我討論想法,在兩三小時的過程中,他在這創作場域裡發展了一套遊戲,這遊戲包含尋寶、商店買賣、虛擬對戰,最後有一位孩子也加入此行列,接下來我們的對話都在這情境裡。


孩子們很珍惜這些作品,他們做了一個決定:搬回家,我問:「你們要不要先和家人確認這件事?」但因為活動準備收場孩子們顧不了這麼多,短時間內召集一群朋友排好腳踏車,分工把建築物分解然後用腳踏車運送,工作人員緊張的問我:「他們這樣可以嗎...?」我只說:「他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最後的結果是他們搬回來放,因為回家被罵了,但也有孩子把建築物拆成一手可掌握的方式再帶回家一次(真的很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