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

不乖的線

▶3-5y學齡前◀
自己剪,自己描版型,拿針自己縫,
家長問:「有沒有人刺到阿?」
我說:「有阿~只有我,因為我到處看最不專心。」

這週的課程我自己知道對孩子有一些難度,
但我想嘗試孩子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這年紀的孩子通常會用安全針+打好洞的布)
我想觀察孩子面對陌生媒材和各種困難怎麼處理?
 
有孩子好挫折但很堅持,
有孩子放下自己手邊工作去幫忙其他同學的難題,
有孩子覺得好難停下來,但還是想要待在教室裡看著同學怎麼完成的。
 
有個在過程中對線不乖生氣的孩子,完成作品後很開心和我說:「我媽媽以前都不讓我用針耶!」

這週看到很多小感動在裡面,還有夥伴的力量有多大。
  
https://www.facebook.com/SlowLife.WarmDays/videos/1429688433795740/


  
----------------------


多年前看過一個德國幼兒園的影片,
他們有一個工具課,
影片裡小小孩用鋸子鋸木頭,用刀片削木片,
當然也用鐵鎚螺絲起子等工具,
孩子可以自由選擇他們想嘗試的工具,
然後用自己的方法嘗試,
所以看到有人的鋸子拿很歪,有人釘釘子木條跑來跑去,
但他們看起來很投入在裡面。

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創作上自然而然的轉變

   
曾經有人和我說過,當你不靜下來好好傾聽自己需要什麼,你就很容易別人有什麼你就想要什麼,如果沒有你可能會很失望很失落,但可能那根本不是你需要的。
     
前年我放棄當別人的好員工,我放棄擁有穩定的收入,同時我拋棄我學會的話術,拋棄可以快速讓孩子在大人眼中進步的方式,我拋棄課程的SOP,我拋棄那些看起來很華麗的很厲害的東西。
 
我開始實驗我心中理想的藝術教育方式,放下更多老師的樣子,放下更多的主動性,放下更多的教學目標,放低師生比,然後流動著。我曾嘲諷自己,以前一週90個學生和現在一週30個學生竟然一樣累!但我很清楚知道我花了更多心力在哪裡。
 
上我的課很少在鑽研什麼繪畫技巧,對我來說某些可以延伸到各方面的能力比繪畫技巧重要,那些能力可以支持孩子自己去發展學習自己想要或者需要的技巧。
 
這一批孩子和我在一起將近一年半,我們畫了一張圖,一樣是獅子但他們畫出來的差異和風格這麼明顯,和一年多前大家畫出來的畫面狀態截然不同。
 
這樣多元的畫面,可以透過某些教學方式讓孩子快一點在畫面上創造這樣的效果,但我和孩子藉由這一年多的合作,一點一滴的嘗試討論,玩了很多不同的創作元素,自然而然他們的繪畫上也有不同的轉變。
 

很珍惜這些慢慢累積的轉變。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藝術課+自主時間3-5y的時光



[3-5y的時光]
這學期藝術課+自主時間的孩子多開了一個3-5y小小孩班,三小時的課程,一切變得充裕,除了藝術課,他們提出的想法能做的我們就做,這週進廚房使用鍋子鍋鏟的孩子下降的三歲,看著小小的身軀站在椅子上,拿著鏟子在鍋子上攪呀攪,謹慎盯著一切安全,看著孩子眼神專注並閃閃發亮著,小小感動著。
 
這週孩子一來迫不及待玩著上週做的彈珠迷宮,玩著玩著玩出新點子,他們和我討論想要再做一次,每個孩子和我說他們想再上一次的原因都不同,於是我們這週又上一次一樣的課程,很開心他們能在幾次自主時間裡感受到能這樣和我提出而不是我說上什麼就得接收什麼,能這樣一起討論真好。
 
[小插曲]
這些孩子好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有一天開始從星期一問到星期五,希望跟我約其它天也可以來這裡,聊著聊著聊到之後我要結婚很忙,他們上課的時間沒辦法變多,一位四歲女孩突然很激動跑到我面前和我說:「拜託妳不要結婚,拜託拜託!拜託拜託!」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今日兩爆:一爆逼逼波波一爆森七七


[第一爆] 
上午和孩子一起從玉米、奶油和糖粉來做爆米花,小小孩們自己切奶油塊,自己倒玉米和奶油,接著自己在鍋子裡炒呀炒,一開始米花開始爆時大家好嗨,但發現爆到鍋子都滿出來時我的臉就歪了,逼逼波波結束後和孩子說,我們可能要吃到晚上才能吃完了。。。大家聽了好嗨~還好下午的孩子超級捧場,吃光光來著XD
 
[第二爆]
在集體創作裡,孩子因為認知上不同造成語言上的誤會,A小孩好森七七,森七七時出現了對B的語言攻擊,C小孩趕快到B小孩耳邊說秘密,B小孩聽完秘密很豪爽的跟A小孩說:「 我耳朵壞掉了(表示我聽不到我聽不到)」
           
接著A小孩一連串好生氣好生氣的行為,好多紙被撕破杯子被剪破,我找出所有可以撕破的紙給孩子,並跟A玩用撕碎紙投籃垃圾桶遊戲,想要從生氣的感受跳脫出來到玩的感覺,結果用具也被丟進垃圾桶XD
C小孩和D小孩好想創作,他們在創作中和爆炸中自由的移動到適合自己創作的位置,B小孩則在另一個空間吃著爆米花,和別的大人聊聊,並在外面繼續這堂課的創作。
 
當A緩和一些,我和C&D聊起小時候我媽說我脾氣超差的,聊起我小時候很森七七的時候別人來跟我說話我都覺得更森七七,D小孩則回應他曾經有一次也是這樣!C小孩則馬上回應:「我都很乖,都沒有這樣」(事後和媽媽本人聊起媽媽立馬昏倒反應XD)
 
雖然形容得很簡單,但短短的時間裡腦袋轉不停,轉著A小孩看似把大家推開其實是想要被認同惜惜的個性,轉著B小孩外顯對這件事情很強捍但常常是壓抑下來然後對媽媽哭哭的狀態,轉著當下C和D的感受是什麼?轉著轉著接下來的火花?轉著我當下有釐清孩子的狀態嗎?雖然有點緊繃但當下有一股相信,相信這些日子我和孩子彼此的信任度是夠的,相信這個空間是夠能支持孩子的,再放下一些,再放鬆一些,需要支持時提供一些,漸漸的每個人在不同時間點找到自己的角落裡靜下來投入創作。(magic!)
   
別人的情緒風暴勾起自己曾經的風暴,過程裡在情緒裡的孩子被認同,曾經有這樣情緒的孩子也理解一些對方的狀態,1小時多的時間我們一起經歷了不同的情緒感受,事後我拿起閃亮亮毛根,這毛根很特別在陽光下的顏色會不同,我們用閃亮亮毛跟編了快樂手環,當我們編完手環氛圍放鬆許多,或許當哪一天情緒又大於理智時,看著手環閃閃發亮心情會舒緩一些。
(孩子說爸爸生氣時也可以把手環給爸爸耶XDDDD)
   

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藝術戶外活動-和藝術家林瑋萱交流




我畫的一定要讓別人看得懂嗎?
我一定要知道我在畫什麼嗎?
原來日常用的小紙盒都能變成作品展示,
原來鉛筆橡皮擦不是只能拿來寫作業,
原來看起來不動的作品可以讓我感覺在旋轉,
原來觀者也可以感覺到創作者的感覺。

我覺得瑋萱的作品很能支持一些創作上感性或者抽象的孩子,另一個角度是瑋萱在創作時好像就回到孩子般的狀態,似乎就住在同一個星球裡。生活中太多大人愛問小孩你畫什麼?或者看到一些創作就會說:「你看他畫的好厲害畫的好像」之類的話,或者太容易畫東西給小孩看,總是用大人的視角和孩子討論著,因此某些孩子在創作上必須迎合大人的視覺,或者硬要生出答案回應大人,甚至有孩子開始覺得自己是一個不會畫畫的人。
    
昨日孩子們看著瑋萱的作品做出不同的肢體動態,看著事件自然而然的發生,心生感動,言語無法表達的,孩子感受到了,這就是我好想邀請大孩子來看瑋萱作品的原因。
------------------------- 
小草上週去看《生活自由式─日常想像》
其中藝術家林瑋萱用的媒材很貼近孩子,
這會是我想和大孩子討論的一些議題,
另外瑋萱是是透過手語和讀唇語和人溝通,
這樣的交流,對我來說是特別的經驗,對孩子可能也是。
 
邀請瑋萱時,沒想到她一口答應,雖然時間有點倉促,趕快寫下活動內容,在展覽的最後一天邀請大孩子一同參與,但因為太突然許多家裡都已經安排事情了。
 
-------------------------
[偵探遊戲] 
這展放上每個藝術家的工作檯,我透過偵探遊戲讓孩子觀察作品畫面、媒材去推測每個工作檯屬於哪位藝術家,過程中孩子觀察到每個藝術家的作品明顯的差異,細緻到開始分析及猜測藝術家應該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呈現某種效果。
工作檯2
工作檯1

 



[和瑋萱的交流]
講太多了,我只簡述。
一開始孩子有點害羞,我們參觀一輪後孩子把問題交給我,但後來漸漸的彼此的線接上了,孩子開始主動分享,主動詢問,對於自己越來越聽得懂瑋萱說話方式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孩子們的QQ時間:
Q1:這個在畫什麼?那個在畫什麼?
從媒材或者創作題目講起,有兩幅畫我印象深刻,瑋萱說她也不知道她畫什麼,更精確的內容是這些抽象的元素是她生活中的經驗,可能只是一種線條,一塊色塊,某種模糊的形象,但不是確切的什麼東西,而我補充說明的部分是,這樣的感覺,有點像他們學齡前的弟妹,總是畫著哥哥姐姐看不懂的東西,但其實這些東西也是他們生活中的經驗內化後轉化的東西,沒有一定是什麼,而且定義可能會一直改變。
 
而且在孩子眼裡看似簡單的畫,其實都花了半年時間完成。
 
Q2:為什麼紙盒可以變成作品?
瑋萱用遊戲的形式玩出不同的東西,紙盒的作品就是拆開紙盒後玩著玩著玩出的創作。   
現場有三件紙盒為材料的創作

Q3: 海嘯為什麼有紅色?
因為當時是瑋萱的低潮期,紅色是她的情緒不是真實海嘯的場景。
下面那幅就是海嘯

Q4:為什麼妳的作品可以在這裡展覽?
Q5:工作檯上的游泳圈也是畫畫會用的嗎?
Q6:這是素描嗎?
Q7:炭筆和鉛筆有什麼不同?

Q8:為什麼畫布厚度不一樣?
Q9:為什麼垂直往上看不一樣?
Q10.11.12............



---------------------------------

昨日互動內容很真誠,很多交流,也謝謝雅心一直從旁協助,能在彼此生活中留下一些什麼是很可貴的,最後分享之前在網路上找資料看到的影片。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動作教育×舞蹈療育 攝影小幫手筆記

[動作教育×舞蹈療育 2017夏 教師工作坊計劃]

一、 緣起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樣,遊戲中發現個別的能力,依能力發展應有的能力。」—林絲緞老師
經由《藝遊未盡的旅程》特殊藝術教育系列座談,思考藝術統合教育如何落實並更具有社會連結的意義,能延伸座談的效應再繼續實踐,讓漣漪不斷。林絲緞老師與特殊族群的教學歷程累積了30多年豐厚的實務,發展了「動作教育」與「舞蹈療育」經驗實踐理論模式。這套實作方法論也在特殊族群與一般族群產生極大的改變效應。藝統會與林絲緞老師在2017夏6-7月,規劃了初探課程的實踐之路,除了帶領者的舞蹈基礎能力與認知,並透過實際的教學演練,達到動作教育等等的要領,去延伸出更多創意!

二、 動作教育×舞蹈療癒
「透過動作教育促進全面性的發展。」—林絲緞老師
【動作教育 / 科學層面】
以科學層面探究動作所觸發的效能,就人本應有的機能去補強特殊族群缺少的部分。透過自然動作去演變出身體清楚的機能,刺激活化神經的發展,從而統整個人的能力並建立自主意識與自信。

「身體是最重要的所有物,是最能直接表達個人情感或動作的媒介。」—林絲緞老師
【舞蹈療育 / 自我表現】
運用身體最基本的探討與認識,在即興舞蹈表演中活化身體的意識、意志。且在群體學習的架構下,透過模仿與參與的學習歷程確立自我的認知與社會性。經由身體圖形、圖示的呈現,觸發情緒與情境的建構。
文章引用至臺北市藝術統合教育研究會 IAEA Taipei
--------------------------------------------------------------
藝統會教室一角

攝影小幫手筆記:
6/4
兩個重要因素
健康:沒有健康什麼就沒有了
&
幸福感:有滿足感或快樂,學習力會比較好
  
身體的意識產生意象,意象產生造型/圖示。
吹氣遊戲:
身體的張力、脈動、搏動。
動作教育要考慮學員個人的能力,從自然的動作中產生"功能",而非"做某種舞蹈動作"。
實際操作中去練習,從這些經驗中才開始學習。
身體即是宇宙。

匆忙之中只能記錄下這些零碎片段,先謝謝姵君和春捲給我機會擔任林老師培訓的影像記錄者,透過旁觀者去觀察老師的帶領和同學們的互動挺過癮的,還好第一次的影像記錄非常ok,當春捲老師和我說相片影片都非常好時,心底蠻感動的,對我來說記錄這件事情必須投入在課程裡但又必須抽離,成為旁觀者時也必須思考教育者在帶領時希望被記錄下來的部分是什麼,在不斷舞動的過程中如何抓住那一瞬間,還有七次可以練習,還有還有感謝另一半的相機喔~~~
這次聽同學的討論中,我突然了解為什麼自己對創作和肢體這麼著迷,因為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當小時候會揮動雙手時就會塗鴉,當小時後蹦蹦跳跳肢體得延展就出現了,當老師說自己得身體就是宇宙時,我非常有感觸,不管早期在無垢肢體練習裡或者瑜珈,都是透過身體的練習中呼應自身生命生活中的狀態,在十日內觀裡也是透過長期間專心的觀察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身體,體會到宇宙萬物中不變的法則。

另外這幾年遇到一些舞蹈肢體或教育方面的前輩,他們的共通點都是好平易近人,他們身體力行中得到的經驗說出的言語好有力量卻也好謙虛,期望自己能一直累積到如此。


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課程記錄。合作創作互動


這週透過介紹藝術家的作品,讓孩子回想之前平面創作及立體創作作品,進而思考創作和空間上的關係,透過報紙媒材和空間互動,有一班在合作創作中發展出一個遊戲,邀請了家長及弟妹參與這個遊戲闖關,另一班從個人創作及少數合作方式創作,到後面將彼此的作品結合,發展出一個派對活動,一樣邀請家長和弟妹參與這場盛會XDDDDD
  
報紙媒材&空間上的創作▶在關係中磨合出適合的合作方式▶與創作互動發展出遊戲或派對的型式▶邀請大眾參與



國小孩子創作上的討論:初期我們討論時,有些孩子不太習慣這件事,有人不認為討論是課程的一部分,甚至覺得是浪費時間的事情,有人則是面對和他人意見不同時選擇直接放棄自己的意見去成全他人(然後默默生氣),有人對於課程上可以發表自己的想法產生疑惑,在兩三個月的磨合和練習中,他們漸漸熟悉彼此,從其他合作的爭執裡慢慢磨合出比較和諧的氛圍,和諧的背後是某種默契,知道想法不一樣還是可以討論出彼此可以接受的方式,當他們感受到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時,創作中延伸出的點子或想法有時讓我很驚艷,而最近我又實驗了一些方式,孩子在過程裡玩出的創作方式在繪畫上是被歸類為某些技法,這種從自己延伸出來的和「我跟你說我今天要教的技法叫XXX」的方式不同,少了一些隱形的框架。

大班年紀孩子創作上的討論:有些孩子還沒進到學校,有些孩子跟我相處很久了所以很習慣這樣的討論,但討論的方式和國小孩子又有些不同,就和他們這次的創作一樣,彼此先進行自己最想要的部分,過程中分享自己的想法,覺得別人的想法也很棒再想想怎麼結合彼此的元素,或者我先完成自己的部分再去試試看別人的方式,接著又綜合以上經驗發展不同的形式。

野餐派對




熱鬧的闖關遊戲





大人盛情參與超棒der~~~
-------------------------------
小小小小工作室大概八個月了,謝謝老天讓我遇到這個空間,
這個空間對我的意義是,可以擁有高度自主性去進行某些藝術教育的方式,和家長能比較高度的合作討論著如何支持孩子、教育者和照顧者,在這個空間裡,有人會默默幫整理迷你花園討論著植物,有人會默默幫忙整理空間,有人會分享自己種食材,有人分享支持人心的沖泡包,有人幫忙代購健康的食材,唉呀~何德何能?覺得一切也太幸福了。
     
這些日子,
有的孩子從一直覺得自己不會畫畫,到現在可以隨手畫出自己想畫的東西。
這些日子,
有的孩子從手一滑就非常挫折覺得一定要重來,到現在可以把突然其來的意外拿起來笑著說:「咦~這變成XX了耶!」
這些日子,
有的孩子跳脫了誰比較厲害誰比較快誰比較怎樣怎樣,到現在可以彼此討論看到創作上的不同,討論完還會附上我常說的話:「不同人本來就會做出不一樣的東西阿~」(笑)
這些日子,
有的孩子從彼此仇視一直踩到對方的點,到現在可以互相看到欣賞的地方,還一起合作創作。
這些日子,
有的孩子從擔心說錯話一直複製別人的話和想法,到現在可以機哩呱啦說一堆想法。


許多小小的感動集結成好多的動力放在心裡。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探索的旅程——日本特殊藝術機構參訪分享與社會公益的發展

臺北市藝術統合教育研究會
《藝遊未盡的旅程》特殊藝術教育系列座談
※ 透過參訪經驗分享,思考如何藉由藝術教育與特殊族群促成長期的陪伴與發展,從中探討特殊原生藝術論述的各個層面,與藝術創作者對談如何去豐厚台灣當代藝術脈絡。藉此進一步與長期投入實質特殊機構規劃的工作者對話,去探討如何就台灣現況來落實特殊藝術與社會公益的未來發展。
與談人 — 謝若琳 (三明治工 共同創辦人)
大塚麻子Asako Otsuka (日籍視覺藝術家、策展人)
https://www.facebook.com/287888834565670/photos/a.399631110058108.89254.287888834565670/1496698963684645/?type=3&theater
---------------------------------------------------------------------------

當我投入藝術教育後陸陸續續遇到在藝術統合協會工作過的人,當過志工的人,去上過課的學生......每當看到他們孩子在課程裡的呈現總會熱淚盈眶到逃離外場觀看為了不讓眼淚滴下來(太感性),在藝術統合協會的孩子有一股很美的力量,這樣的力量必定背後有一群很美的人支持著,這樣的支持如果要繼續延續就必須更多人的支持,目前他們分享到三大面向必須克服的問題;1.場地2.資金3.人員如果願意支持歡迎購買他們的商品或捐款(歡迎找我代購XD)

五週年展紀錄

我的收藏



Asako分享他們參訪的五個特殊藝術教育機構
印象深刻有有一個活動
音の城 音の海
他們一年一度的工作坊,是大人小孩還有身心障礙者一起參與,全程不用語言大家只有手上的樂器互動。






以下我想綜合Asako的介紹寫下片段的記錄(抄寫過程中可能有筆誤):
大阪Ateller Incu:開放的辦公室,牆上幾乎是可以塗鴉的黑板,有些人用語言溝通上如果有困難就可以藉由這樣的媒介。

沒有老師只提供環境,有一家特殊藝術教育機構還提供每位身心障礙者一間獨立的創作空間。


沒有"弱勢",大家都是人,沒有老師皆平等,而有一群身心障礙者突破了這樣的概念,並且發展出自己的組織。
許多身心障礙者在這樣的環境支持發展下,很多成為藝術家,作品成熟加入藝術市場。
ABLE ART MOVEMENT大家一起來創作:全日本的運動
關西有一千多家的特教機構,其中以藝術為主的只有十家。藝統會去年夏天就參訪了其中五家。最早成立的已有50年,最少的也有20年。



三明治工
他們的分享令我感動的是,因為他們的背景讓他們把每個計畫用藝術創作的角度去思考,在台灣創造了許多精彩的"藝術計畫"。
例如:生音計畫。

廢棄輪椅改造



希望藉由分享讓更多人能認識這些事情,如有侵權請告知,感謝:)

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自主學習的理念與實踐

去年參加黃武雄老師的講座,當時滿滿感動和收穫,老師緩緩的從台灣歷史發生的事件讓我們了解教育問題的脈絡,當時對我影響較大的是民主教育的概念,談到公共空間領域討論的重要性,每個人所認知的事實,不是真正全貌的真實。
透過公共領域討論>背後是世界觀。

而今天參加唐光華老師的講座透過參與者不同面向的討論,覺得過癮,時間不夠多但覺得是很棒的經驗開端。
怕之後又拖拖拖,今天一定要先把零星筆記記錄下來。

---------------
自主學習的理念與實踐   講師:唐光華

壹。前言
貳。自主學習的理念
參。如何鼓勵孩子自主學習
肆。結語
14個自主學習案例

*釐清"自主學習",自主學習不等於自學,自主學習也是可以發生在體制內學校。
*教育是一項專業,光有愛心是不夠的。
*不同的孩子自主學習的風格模式不同,有的孩子透過閱讀,有的透過聲音,有的透過圖像,有的需要夥伴,有的喜歡一個人,有的透過操作......等。
*家長和教師敢放手,有時孩子走的是新的領域。
*自學家長可能遇到的問題:自我侷限,擇善固執是優點也是缺點。
*專業領域協助(教育者),共同學習團體(同儕)。
*合作學習,例如法國服飾設計作業,期初一人完成的作業,期中分組作業,期末全班一起完成一樣作品。
*蘇格拉底教學法:對話與討論(產婆教學法)
*隨年齡增加引導越少




坎伯說:「在你跌倒的地方,就埋有你的寶藏。」

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媒材實驗:寶特瓶






看著三個寶特瓶的旅行,試著把一些難懂的文字用簡單一些的形容讓他們理解,討論著日常生活常見的塑膠瓶,大部分的孩子對於第二個寶特瓶的旅行驚訝一些,他們對海龜誤食塑膠的故事很熟悉,但對這些難以分解的塑膠製品會在海洋上形成幾個像垃圾島的聚集感到驚訝,而在這堂課和媽媽們的討論裡又發現其實在台灣也無法做到完全再製這件事,如果我們賦予這些寶特瓶新的旅行那會是什麼?

這堂課用寶特瓶為主軸,加上過往其他媒材的使用經驗,發展出自己的創作方式,除此之外有硬度的寶特瓶在創作過程中要用哪些工具幫忙?刀片和剪刀如何搭配使用?黏著方式?過程中有人被燙到有人被割傷,在這些經驗中
有的孩子找到更適合自己的使用方式,
有的孩子除了創作自己的作品外,還不時注意需要協助的人,
有的不打不相識的朋友,從一直抗拒對方靠近到在過程裡轉化到互相稱讚欣賞的狀態,
有的........
  
寶特瓶被切成片狀,被挖很多洞拼裝,被拼湊上許多複合媒材,
有的作品在實驗過程中一直倒,
有的作品在實驗過程中一直漏水,
有的作品在實驗過程中一直偏離軌道,
有的作品在實驗過程中一直黏不好,
怎麼解決?
在這些歷程中不斷面對這些挫折然後重新思考,就這樣在實驗中慢慢建構出自己的作品。 



創作者包含中班到小二的孩子。
彈珠軌道、花瓶、國王公主、水道、遊樂器材、多功能水箱、火箭、長頸鹿、可吹出聲音的樂器、可以控制水流量的帆船裝置容器。
遊樂器材、多功能水箱、火箭、花瓶


彈珠軌道、花瓶、國王公主、長頸鹿
水道、可吹出聲音的樂器、可以控制水流量的帆船裝置容器


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和孩子一起生活:種菜1-4周


一個緣分開啟了和四個孩子一起生活的契機,基本上就是陪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情,目前已進行到第五周。
第一周和他們一起生活時有種自己正在上演<爸爸去哪兒>的錯覺,第二周開始覺得自己養了四個小孩,當我們又更熟悉彼此,孩子發現他們能在這裡伸展的又更多時,開始了他們發起的活動,一言難盡呀~想先記錄下種菜的第一到四周。



假日花市賣種子老闆娘知道孩子要種菜,很認真的和我說,有些植物現在不是季節,但如果是給孩子種的就沒關係,如果出問題了就陪孩子一起去找資料找答案。

[自製花盆]
中班到大班年紀的孩子,兩人一組用美工刀自己割罐子,大部分的人會覺得這年紀的孩子不適合使用美工刀,但我覺得孩子其實在大人因為擔心而產生的干擾下才更容易受傷,前一陣子藝術課的小實驗發現中班孩子已經可以使用的很上手了,所以這次決定讓他們獨立完成。

九層塔第一周到第四周變化

小白菜第一周到第四周變化
孩子用著我從沒看過的眼神,看著親手種下的種子baby,抱著盆栽和青菜講話的樣子,讓我決定其他的藝術課也要讓孩子親手種下青菜,有些下場聽起來蠻好笑的(離題XD),一周一次的一起生活,孩子對於青菜的成長觀察比較鮮明,每次都好驚奇,每次都好細心。


不知不覺孩子也陪我實現在頂樓種菜的城市農夫概念,和孩子一起種菜的過程裡,讓我感受到不一定非得到田裡才能貼近某種概念,現階段能實踐的就去實踐,和孩子種菜的歷程裡,我們都從不了解到了解,一起猜一起試一起想辦法,從中我也學到不少。

長新的植物和香菇
長香菇長知識:
現在市售的培養土,很多是廢棄的〈菇菌類〉的太空包
與腐植土混合而成,種植後澆水長出菇菌是很正常的現象, 
對植物也無害,等它菌絲長完後會自然消失。 
這些菌類腐爛後,也會轉變為養分,對人體無害。

長知識:
城市派簡易堆肥實例
http://cc2687.blogspot.tw/2011/06/blog-post_3386.html

垃圾减肥,由堆肥开始!
http://yitpingtay.blogspot.tw/2010/09/blog-post_10.html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課程紀錄。


[創作計畫班]
從一直問為什麼要自己準備,為什麼沒有示範的衝撞到現在:
 
丟出一個想法,你們開始延伸出自己的點子,然後開始製作,遇到問題我們討論,看看現場材料如何支持孩子的想法,完成後選擇喜歡的角度記錄自己的作品,接著自己取捨照片,自己為自己的作品定義,自己幫自己的作品詮釋,每一次的小計劃都用了不少的時數,有的兩三周,有的四周完成。
 
今天創作計畫課我們看了一個作品修復的記錄短片,孩子馬上問我以後我會教他們做這件事嗎?雖然汗顏但感受到他們對這堂課想像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
[感知體驗班5-7y]
上週讓某一個中班年紀的孩子用美工刀,意外發現她控制得很好,於是讓其他不同班也是同年紀的孩子都自己使用美工刀。

和一個體制內小孩的對話
孩子:「那個小孩如果用美工刀受傷妳就完蛋了?」
我:「受傷就擦藥阿,還好吧。」
孩子:「她的爸爸媽媽會讓妳完蛋拉!」
 
母:「他們下周要做什麼?」
我:「我不知道耶,因為我不知道他們會延伸出什麼?」
------------------------------------------------------------------------------------------
之前和另一半說:
我現在一周接觸30個學生就覺得超累的,何況以前在機構裡一周要接觸90個?
以前一班最多到14個人,學生關在教室裡,家長只能透過一個透明玻璃看進來,一堂課裡我跑來跑去,另外聲音太吵會被反應。
  
現在一班4.5.個人,孩子可以自由的進出,教學空間開放,家長可以聽到看到裡面發生的任何狀態,在不干擾狀況下,別班的孩子可以來湊熱鬧,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
 
曾經有個幼教背景的老師和我說,為什麼她的學生來我這裡補課就變得好吵?
對我來說那位學齡前孩子吵的背後多了一份自由。

雖然這樣的選擇有時也會讓自己困擾,但我清楚知道背後的目標是什麼。   

有人問我不是學教育出生怎麼會開始做這件事情?
只是很喜歡孩子。
也慶幸自己因為不是學教育出生,少了傳統教學教育的框架,更能退一步觀察,當投入越深越發現自己的渺小,每一堂課都是新的開始,不同的人和事件的發生總會激起不一樣的火花。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魔法樂園村』實習村民小記錄

先謝謝毓惠讓我有機會去到那裏,
在此記錄下這些美好的回憶,
希望不會太流水帳XD

更多照片在這裡
毓惠的魔法樂園村實習村民

出發
第一天一早和孩子約在新竹火車站,我們遇到很棒的司機,積極的幫我們在公車上找到適合放"一堆"行李的位置,貼心的問孩子暈車經驗,讓孩子坐在第一排,一路搖搖晃晃約一個小時半,聽到國語、客語、台語交雜,當越接近目的地公車上似乎只剩下客語,而大部分是老人,在台北長大的我,很少有機會去感受這樣漸進式地域性的差異。

田裡
迎接我們的是豔陽,來到士修的田再次證明我是農作物白癡XD目睹了幾次孩子踩傷農作物,當下是緊張,對耕種者覺得很抱歉,後來想起在沃野營隊時,我們討論著對於幾個孩子一直把昆蟲殺死而感到快樂的事件,當時的我們討論得很糾結,後來秋雲和我分享她自己的生命經驗,她說小時候她也有這樣的過程,但爾後的生命經歷包括傷害小昆蟲的經歷卻造就她現在對昆蟲產生的感情,開始做生態保育的事情。
 
飯前感謝詞
第二天早上和煮飯組的孩子一起準備午餐,感受到準備這麼多人份的食物真的不容易,孩子們從很開心切菜洗菜到後來默默飄走到戶外,這之後開始對飯前感謝詞很有感覺。
  認識好多山林中的可食植物/玉屏拍攝
認是好多山林裡的可食植物
還有聽到山羌的聲音和遇到山豬的腳印!

選組(建設組、煮飯組(又分早午晚餐)、農耕組、閒閒沒事組)
這幾天跟到的組別:
 
煮飯組(午餐)

頭過身就過之削蘿蔔事件
孩子和我說她以前削東西手受傷完全不敢再使用削皮器,後來我削幾次後邀請她試試看,掙扎了幾輪,發現好像真的沒想像中可怕。
 
閒閒沒事組
 


光顧了雷女咖啡店、遊樂設施、到小天堂玩水。
當下很珍惜這種沒有時間壓力的悠哉感,陽光灑在孩子的臉上好美。
   
建設組

當靜靜的觀察孩子使用工具對竹子進行各種鋸、削、切時,突然村民說:「有一群善待孩子的大人真好。」而我這幾天的體悟是:「有一群善待孩子、大人及環境的人們真好。」
切竹子、做竹釘、搭棚子、做橘餅,孩子自行延伸做竹子便當盒、竹筷子,非常有動力在自己想做的竹子物件上,還擔心最後一天沒時間去建設組。
山林中孩子的玩具:
帶死掉的昆蟲玩伴家家酒
葉子是棉被


玩水、生火
在這裡孩子可以玩水,砍柴,玩火、玩火還是玩火。


最後一天談話/玉屏拍攝

最後一天的談話和幾日生活感觸
短短幾天村民生活,心很踏實,晚上睡在活動中心時,感覺生命似乎這樣就夠,不用大床只要小床墊和睡袋,不用衣櫃只要一卡皮箱就能容納生活所需,不用過度消費只要大自然給予的就很豐盛。
 
最後一天大人們圍一圈,非常感謝毓惠幫忙看顧孩子讓我能加入這場對談,
我想試著用自己的語言寫下自己最感動的部分:
(記憶力太差,用自己的印象描述,希望意思不要跑掉太多)
Q:有人提到這樣形式的生活,會不會遇到那種"賺便宜"心態的人或者沒有對村子貢獻的人?
A:如果是你的孩子你願意等待嗎?
當他們的村民可能一些狀況而暫時無法給村子"貢獻"這件事,但他們知道這是一段對他很重要的時期,就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必須經歷這樣的碰撞期,而可能很晚才會想通,但這可能是對他的生命是很重要的經歷,你願意等待嗎?

這裡面讓我感受到
家人的擴大,信任,同理,包容

似乎長時間我都忘了這樣等待自己,願意等待孩子,卻忘了大人也是,無法接納自己處於一直碰撞的狀態。
  
回程的路上我想到朋友曾經傳的影片,領會了一些。




被譽為全球最窮的總統—
將月薪的九成捐作慈善使用的前烏拉圭總統「穆希卡」。

穆希卡:「我並不是『最窮』總統,『最窮』是那些需要很多錢去過活的人。」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170205『寫生與動畫體驗一日工作坊-動物逃脫計畫』


過年吃胖胖剛好大年初九出去走走,
先謝謝每個孩子和家長的信任,
謝謝侑媽清晨六點帶孩子從台北坐火車來新竹參加工作坊:)

師生比1:2這天我們就像朋友般,
孩子的笑聲從早上見面到下午離開沒停過,
他們的創作狀態也很驚人,過程裡總忍不住驚呼讚嘆。

😄寫生時刻
一開始當活生生的動物在眼前,
有的孩子很直覺得把平常的慣性畫法畫在紙上,站在動物前面而忘了觀察;

有的孩子停住不知如何下筆,
「痾...牠動來動去耶...(畫局部後一抬頭又是不同動作)」
「我不知道這樣怎麼畫?(動物處在少見的視角)」
「我不想要牠這樣子~(無法控制動物的動作)」

慢下來
透過和孩子的對談,
我們靜靜的看,靜靜的觀察,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漸漸的孩子用他的方式找到適合他的寫生方式,四個孩子觀察著自己有興趣的動物,有的孩子突然領悟了些什麼,似乎感覺自己"上手"了,跑到不同的動物前面過癮的畫著,

令我感動的孩子
有位相處好一陣子的孩子,在創作上因為信心不足,總是先觀察別人後找"安全"的方式下筆或者過程中會出現比較負面的話語,但那天在動物園的後半段,她漸漸的投入在"自己的"寫生,當她的好友跑走時,遠遠的我看到她自己一個人拿者板子低頭繼續創作,當他朋友呼喊他時,他說:「我想繼續畫。」

看著他自己獨立站在那,低頭畫的欲罷不能的樣子,當下超感動....


😇動畫概念理解與製作
海星星很細緻的引導,孩子能清楚理解肢體結構和如何分鏡表現,
另外海星星和孩子提到這是需要"非常多"的耐心,
看著孩子從開始很興奮到後面太想完成作品忍住自己的累讓自己有耐心,
看著他們彼此溝通想法和討論如何合作,氛圍太愉快好像也沒什麼大爭執,
看著最後完成時他們看到分解圖就好有成就感的樣子,打從心底佩服他們。

😉可以自己來
一開始孩子分到20元自己買票,眼睛發亮,
有人說:「每次去動物園都是我媽媽買好票給我們的,我都無法自己買。」

孩子拿著地圖期望我們帶他們去找任務裡的動物,我和海星星充當傻瓜一問十不知,於是他們的看地圖技能馬上飆升XD還有孩子用多年前的記憶帶大家去找動物。

吃飯時,拿菜單給孩子選自己想吃的食物,孩子的眼睛發亮,看到店家有附飲料時,他們的眼睛亮的好刺眼,有孩子表示:「我可以喝飲料,只有媽媽在才不能喝。」(笑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