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藝術戶外活動-和藝術家林瑋萱交流




我畫的一定要讓別人看得懂嗎?
我一定要知道我在畫什麼嗎?
原來日常用的小紙盒都能變成作品展示,
原來鉛筆橡皮擦不是只能拿來寫作業,
原來看起來不動的作品可以讓我感覺在旋轉,
原來觀者也可以感覺到創作者的感覺。

我覺得瑋萱的作品很能支持一些創作上感性或者抽象的孩子,另一個角度是瑋萱在創作時好像就回到孩子般的狀態,似乎就住在同一個星球裡。生活中太多大人愛問小孩你畫什麼?或者看到一些創作就會說:「你看他畫的好厲害畫的好像」之類的話,或者太容易畫東西給小孩看,總是用大人的視角和孩子討論著,因此某些孩子在創作上必須迎合大人的視覺,或者硬要生出答案回應大人,甚至有孩子開始覺得自己是一個不會畫畫的人。
    
昨日孩子們看著瑋萱的作品做出不同的肢體動態,看著事件自然而然的發生,心生感動,言語無法表達的,孩子感受到了,這就是我好想邀請大孩子來看瑋萱作品的原因。
------------------------- 
小草上週去看《生活自由式─日常想像》
其中藝術家林瑋萱用的媒材很貼近孩子,
這會是我想和大孩子討論的一些議題,
另外瑋萱是是透過手語和讀唇語和人溝通,
這樣的交流,對我來說是特別的經驗,對孩子可能也是。
 
邀請瑋萱時,沒想到她一口答應,雖然時間有點倉促,趕快寫下活動內容,在展覽的最後一天邀請大孩子一同參與,但因為太突然許多家裡都已經安排事情了。
 
-------------------------
[偵探遊戲] 
這展放上每個藝術家的工作檯,我透過偵探遊戲讓孩子觀察作品畫面、媒材去推測每個工作檯屬於哪位藝術家,過程中孩子觀察到每個藝術家的作品明顯的差異,細緻到開始分析及猜測藝術家應該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呈現某種效果。
工作檯2
工作檯1

 



[和瑋萱的交流]
講太多了,我只簡述。
一開始孩子有點害羞,我們參觀一輪後孩子把問題交給我,但後來漸漸的彼此的線接上了,孩子開始主動分享,主動詢問,對於自己越來越聽得懂瑋萱說話方式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孩子們的QQ時間:
Q1:這個在畫什麼?那個在畫什麼?
從媒材或者創作題目講起,有兩幅畫我印象深刻,瑋萱說她也不知道她畫什麼,更精確的內容是這些抽象的元素是她生活中的經驗,可能只是一種線條,一塊色塊,某種模糊的形象,但不是確切的什麼東西,而我補充說明的部分是,這樣的感覺,有點像他們學齡前的弟妹,總是畫著哥哥姐姐看不懂的東西,但其實這些東西也是他們生活中的經驗內化後轉化的東西,沒有一定是什麼,而且定義可能會一直改變。
 
而且在孩子眼裡看似簡單的畫,其實都花了半年時間完成。
 
Q2:為什麼紙盒可以變成作品?
瑋萱用遊戲的形式玩出不同的東西,紙盒的作品就是拆開紙盒後玩著玩著玩出的創作。   
現場有三件紙盒為材料的創作

Q3: 海嘯為什麼有紅色?
因為當時是瑋萱的低潮期,紅色是她的情緒不是真實海嘯的場景。
下面那幅就是海嘯

Q4:為什麼妳的作品可以在這裡展覽?
Q5:工作檯上的游泳圈也是畫畫會用的嗎?
Q6:這是素描嗎?
Q7:炭筆和鉛筆有什麼不同?

Q8:為什麼畫布厚度不一樣?
Q9:為什麼垂直往上看不一樣?
Q10.11.12............



---------------------------------

昨日互動內容很真誠,很多交流,也謝謝雅心一直從旁協助,能在彼此生活中留下一些什麼是很可貴的,最後分享之前在網路上找資料看到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