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小草與小孩。老師你看是鯨魚!


某天上課有位中班的小女孩,拿著這張色紙跟我說,
老師你看是鯨魚!牠頭上還在噴水~
便拿著紙條在空中游呀游~




下課後她跟我要了一張藍色色紙還有蠟筆,接著畫面出來了。。。。。









大人們看不到的孩子的世界!

-------------------------

小王子這本書一直試圖告訴我們一件事:人一長大,就再也沒有能力瞭解孩子的世界。連帶地,我們也警覺不到孩子是用另一種方式在看世界的。尤其在國小階段,我們急著想看到孩子在功課上的成績表現,希望藉此確定他未來在社會上有優勢的競爭力,並從而或者解除我們的焦慮,或者強化我們的虛榮心。因此,一方面小學階段許多攸關孩子一生幸福的成長空間被擠壓了,另一方面我們又經常用錯誤的評量標準在決定哪個孩子(或孩子哪方面的能力)較值得栽培。結果,攸關未來的能力被荒廢了,沒必要的繁瑣細節又過渡地被強調了;值得被栽培的小孩被父母傷害了,得寵的小孩卻又被誤導了。如果我們不能從較寬廣的視野來重新給小學階段的學習與成長定位,我們所有的努力只是在戕害小孩;如果我們不能跳出成人世界習慣的成見,我們永遠找不到小學教育的方法。


引用


-------------------------


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電影:小星星 眨眼睛



《小星星。眨眼睛》是電影《聽見天堂》拍攝同時,紀錄在電影中飾演盲童小孩真實世界的生活,深刻而令人動容。八歲大的費德里可天生眼疾,巴黎迪士尼樂園愉快的旅程後,逐漸失去最後的光明。馬提歐和妹妹嘉莉亞生來眼盲,透過雙手和耳朵有時好奇有時膽怯地探索世界。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父母對孩子帶態度及兩個孩子的對談:

願意讓孩子冒著失敗風險自己動手做
當費德里和家人抱怨自己的點字書缺少了一頁像大富翁那樣的遊戲,他的家人請他到房間去拿製做點字的工具,當我順其自然的以為接著家人會拿著工具幫他製作,但不是,他的家人用語言告訴他該畫直線或是轉彎,他著一邊畫一邊摸確認正確性。


不利用同情心而是學會堅強
就算孩子是眼盲,家長卻不過度保護孩子,而是更放手,讓孩子遇到困難時自己學會如何面對,在適度的協助下讓孩子去經歷這些挫折感,讓孩子學會去溝通和調適。



看孩子的對談省思自己的價值觀
當後天和先天眼盲的兩個孩子在玩遊戲中討論到"光",藉著他們的對談讓人開始思考,在生命中許多的價值觀衝突及對事情的看法,因為自己看不到的就不存在嗎?而我們更該去尊重每個觀念想法。








帶著使命感 一起努力吧!
當他們在演練一場互相拋球的戲,因為看不到所以無法精準拋到對方的手上,但兩個孩子牽起手告訴彼此,我們一起努力!一定要演得很棒的使命感,讓許多人都流下眼淚......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小草與小孩。蛋糕

140108蛋糕


你看到了什麼?
有些人看到了這個蛋糕可能會說這是什麼?或者說一點都不像呀!

別被第一眼給騙了,在看細微一點,她可是很棒的喔!
這是一位大班孩子看著立體的蛋糕畫出來的小作品,雖然她還無法畫出真正的立體圖像,卻能藉由自己的觀察將蛋糕的上面、側面、及底盤都畫出來。

----------------------------

有時候我更珍惜孩子隨手畫出來的作品,沒有任何人的引導,沒有任何人的干涉,從中更能察覺孩子們的狀態。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蒙特梭利在台灣






台灣近年來吹起蒙特梭利風,而許多幼稚園也打著這樣的名號,當然更多的家長挑選幼稚園除了看環境之外,或許「蒙特梭利教育系統」也有著吸引力,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有多少學校真正實踐?

當然我知道,我們不在義大利,也不在北美洲,許多歷史文化背景和現在整個教育狀況無法讓我們將完整的系統實踐,但某些精神不容忽視,以下在維基百科擷取的內容:



蒙氏教育法的特色在於強調獨立,有限度的自由和對孩子天然的心理發展的尊重。



兒童之家的教育理念:

1兒童獨立性的尊重:

只有獨立的人才能享有自由。兒童的好動性是他的特色,大人不要橫加干涉或禁止,師長千萬別「指揮」或「命令」孩子,要讓他自己指揮自己,自己聽從自己的命令。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兒童就能自然的活動他的筋骨,健康的身體隨之而至。

2肅靜與活動:

尊重兒童的獨立性,並非讓他為所欲為,不可讓孩子以為安靜、順從、聽話、被動就是好事;而活動或工作就是壞事。蒙特梭利的教學法強調兒童主動探索,並著力於設計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和教具,讓兒童藉由具體操作來學習,不只是聽講。

3精神勝於方法:

蒙氏希望她的學生不要「主動」的想去「教」孩子,應該做個「旁觀者」來注視孩子的一切行為。唯一必須人為的就是設計或製作許多教具,甚至鼓勵孩子盡情的遊玩及操弄,就是對兒童最大的尊重。因為蒙特梭利方法的真正老師,就是兒童本身。

4個人自由先於社會紀律:

自由第一,秩序只是其次。傳統教育強調「群性」,而蒙氏注重「個性」蒙特梭利在1932年向英國的蒙特梭利學會發表的文章當中強烈痛責孩童受束於大人,比奴隸及工人都不如。蒙氏畢生心血強調:「解放兒童,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兒童個人自由,應列為優先考慮。」

5童年期的秩序感:

蒙特梭利發現兒童的行為特徵之一,就是秩序感。一般人都認為孩子的房間或遊樂場一定亂七八糟,把玩具或紙屑丟的滿地都是,大人也因此相當頭疼,並認為這是孩子的嚴重教育問題,想辦法要及早培養孩子整齊清潔的習慣。然而蒙氏相信,小孩之所以無法將屋內安排得井然有序,始作俑者是大人。兒童本有順乎自然的秩序感,只是大人以「權力」予以弄壞而已。






另外值得思考的一點是:

起初創設立兒童之家,是因為蒙特梭利相信如何對待「弱智」或「智障」不是醫學的問題而是教育的問題。因此她要求設立針對這些被折磨兒童的特別學校。


並且在1907年1月6日蒙特梭利在羅馬勞工區San Lorenzo成立兒童之家,給那些來自社會上弱勢家庭的兒童。
如今已到2014年,經過了107年,台灣的大人們是否能在現有的教育制度裡,包容每個孩子的獨立性呢?

 

資料來源

圖片引用